索 引 号: 035205000/2023-00013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阳高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3-10-13 19:32
标题: 阳高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阳政发〔2023〕21号
时效:

阳高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0-13 19:32 来源:阳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 | |

阳政发〔2023〕2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阳高县人民政府

2023年9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22〕27号)工作要求,落实落细工作任务,加快推进阳高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坚持趋利与避害并举,围绕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为我县“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争当排头兵”提供有力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科学高效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适应需求的人才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80%以上,时间提前量提高5-10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到2035年,建立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气象事业新格局,基本适应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更好地实施智能观测,建立大数据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进“网格+气象”深度融入,构建以县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为主体,以乡镇为单位,以自然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次生灾害易发区等责任区为网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整合气象防灾减灾资源,建立气象、应急管理、水务、农业农村、林业等多部门协同工作、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联动响应机制,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

2.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暴雨(雪)、大风、冰雹、低温冻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用及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风险预警。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台账,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大数据集,形成全县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推进完善乡镇、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提高乡镇和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城市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开展重大灾害保险气象服务。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3.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研究建立“靶向式”精准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开展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确保预警发布准确率100%。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形成符合灾害防御需求、方便快捷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县委县政府以及部门应急责任人、企事业负责人、农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人员和社会公众。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增强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4.提升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开展农事关键期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开展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种业基地建设的智慧精准气象服务。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应用,为“特”“优”农业发展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5.增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构建面向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围绕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草原防火、大气污染防治、水源涵养地保护等生态建设要求,开展生态修复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常态化开展以植被恢复、水库增蓄水、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气象、文旅、农业、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合作,联合推进气候品质评价工作。

6.推进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依托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和气象科技的发展,着力发展交通、能源、水利、环境、旅游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增加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服务针对性,满足经济建设、各行各业的需求,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7.大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建立和完善决策气象服务综合制作发布平台,实现影响预报、风险预警等精细化产品在决策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普惠性、基础性的民生气象服务。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的试点示范,推进基础智能应用的广覆盖。

(三)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8.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补充气象观测盲区和短板。加强河流、水库以及地质、干旱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观测站网建设,新建守口堡智能气象观测站,在县域内合理布设小型天气雷达站,单要素站全部升级为四要素站,改造国家级气象备份站,建设覆盖全县区域的气象观测感知网络体系,提升立体化、网格化观测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前哨作用。

9.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提升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完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短中期网格预报,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市气候异常。发展影响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强化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以及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建设基于智能网格产品的综合风险分析与“靶向”预警服务系统。

10.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加快提升智慧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动态感知业务,开展用户数据融合分析和挖掘应用,推动气象与上下游行业和服务用户的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实施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智能化改造,提高气象观测精准感知、智慧运行、智能处理的能力,实现融合质控、智能物联、健康自我管理等功能。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仿真模拟等技术在气象装备自身健康状态的推理、监控和评估方面的应用,保障气象仪器的长期健康稳定运行并降低维护成本。

11.充分发挥气象预警信息的先导作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暴雨预警精细化到乡镇(街道),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直通党政决策系统作用,完善面向部门和社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联动平台,确保红色预警信号向党委政府负责人、应急责任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员等重点服务对象“叫应”到位。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效率,完善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发布终端即时插播机制,实现红色预警信号10分钟内送达重要部门、重点单位责任人和重点人群,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强化气象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12.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阳高县气象灾防中心建设项目,建成集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智慧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楼,形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局站,气象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气象人才申报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将气象人才培训统筹纳入县人才培训体系,分类参加气象行业技能竞赛。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气象科研攻关项目等方面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气象科技人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各部门要深化对气象高质量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优化工作机制,科学配置公共资源,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和要求,有效衔接各项改革与创新举措,持续推进市、县共建,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一盘棋”思想,深化合作、密切配合,支持阳高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地实施。

(二)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机制,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加强气象法治建设。推进气象法规规章的执行,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依法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

(四)加强投入保障。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其投资主要由本级财政承担,其运行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支持,做好资金、项目、用地等支持保障。稳定气象人才队伍,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落实气象职工有关待遇所需经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