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山森林公园
大泉山
大泉山
大泉山
大泉山
大泉山
大泉山
大泉山森林公园位于大同市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海拔1200米,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因水土保持、绿化环境而名播三晋,叫响神州。1955年11月1日毛主席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加了按语,因而大泉山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红旗”。
近年来,阳高县委、县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打造新的旅游景区,开创农民增收途径”为目标,依托毛泽东批示这块金字招牌,以红色为主打品牌,以古色为文化底蕴,以绿色为游趣,打造具有晋北黄土高原特色,人工生态旅游典范的大泉山红色旅游区。一是水源建设工程。2013年投资500万元在大泉山周边村新打深井2眼,出水量达60吨/小时。新建1000方蓄水池一座,新安装输水管道1500米,配套高扬程水泵一套,把水源引到大泉山村,使大泉山景区用水得到充分解决。二是生态造林工程。2013年,投资4000万元完成生态造林2万亩,大泉山流域造林面积达到6万亩。三是景区修路工程。投资350万元新修天大高速公路阳高出口通往大泉山景区公路3.5公里,使进入景区的道路达到四条,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00.8万元,硬化街巷及新修环村路6公里。四是敬老院建设工程。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5亩的大泉山敬老院,床位80张。五是水土保持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投资1980万元,新建大泉山水土保持教育基地3870平米及附属设施,全面展示大泉山人治山治水的历程。七是新农村建设工程。2014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居民住宅40户,并进行了街巷硬化、美化、亮化、自来水入户、排污管网、电力设施建设。
大泉山,2006年被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指导与示范评审委员会命名为山西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被省旅游局、省建委评为首批省级特色旅游名村,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任命为山西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四批省级水利风景区,2013年被评为“山西最美乡村”, 2014年被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社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
据大同府志记载,大泉山又名白登山,北魏太祖曾在此游猎,同时,大泉山也曾是古战场,有名的“白登之围”就发生在这里。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于白登山7天7夜之久,白登之围后,西汉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实行了“和亲”政策,把汉室宫女远嫁给匈奴首领,使匈奴战火暂时平息下来。同时也互通有无,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匈汉两族的经济文化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解放前,大泉山水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因“天旱担不满锅,雨涝爬不上坡”而养不住人,全村只有28户80多口人。村周围的8座大山、2条大沟、72条小沟,“山山和尚头,水土遍地流,谁见谁发愁”。1938年,河北省怀来县农民张凤林出家,到大泉山村凤凰山奶奶庙既看庙又教书,靠200亩庙田收租。4年后,天镇县顾家湾村农民高进才,也来到这里谋生。他们两人在自发的治山治坡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万事一场空”,开始植树,保持水土。1951年全省农民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活动中,他们二人毅然捐献5000斤山药,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字。1955年,阳高县委书记王进为他们种树治理水土流失写了一篇典型调查报告,报到省委书记陶鲁笳那里,这篇文章后被收入毛主席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主席把原来的标题改成醒目的“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按语,“很高兴地看完了这一篇好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的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高度评价了大泉山水土保持这个典型。之后,全国有22个省市区的几十万各级干部、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等著名学者、苏联和美国的4名水利水保专家以及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纷纷前来大泉山参观并挖坑、植树。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大泉山授奖旗:“改造山区的榜样,大泉山变成了花果山”。受毛主席批示的鼓舞,在上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大泉山做出了治理荒山12年远景规划,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保土工程。1956年,县里组建了30人的青年专业队常驻大泉山搞水保工程。他们和村民一起把“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粮食平均亩产由50斤逐年增长到500斤,水浇地亩产达到800斤。在治山治水中,总结出水土保持的“八连环工程”,即根据山、沟大小等实际情况,采取打土谷坊、筑沟头埂、掏旱井、挖卧牛坑、鱼鳞坑、排水沟、打坝、修水平田、建水库等生态、生物、工程等措施,保持水土不流失。他们还根据油松耐干旱、严寒,杨柳树喜潮湿的特点,提出“油松上山,杨柳下沟”的口号,山上种油松,间种柠条、杏树,形成“混交林”。目前,8座山都得到了有效治理。全村3642亩土地,除了800亩平整后的粮田外,植树绿化了126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8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6.7%。现在的大泉山,山山郁郁葱葱,绿树苍翠如茵,实现了“水不出沟,土不下坡”、“深沟变浅沟,宽沟变窄沟,陡坡变梯田”的目标。
大泉山在治山治水中不仅仅留给后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也留给后人的是一种可贵精神。阳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弘扬大泉山精神,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主旋律来抓,1995年7月,县委专门发文,号召全县各条战线认真学习大泉山“知难而进,穷则思变,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把这种精神作为全县驱穷致富的开山金钥匙。2006年召开的阳高县第十二届党代会上,县委要求全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大泉山精神,让大泉山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大泉山治山治水的经验,也引起了海外的关注,日本东北电力总连绿化协力团,日本绿色地球网络高见邦雄多次深入大泉山参观考察,并传授水保治理技术,指导经济林嫁接。
大泉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毛主席对山西农业典型的批示,仅有西沟、大寨和大泉山。大泉山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综合基础条件,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目前,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的旅游开发热潮正在形成。
大泉山森林公园:范围涉及大泉山、致富山、绿苑山等,占地3700亩,投资400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有:林木果园、 采摘果园、苗圃、认养林区、森林休闲区。
大泉山生态水保示范区:占地面积2000亩,投资7000万元,具体实施生态水保工程内容包括:生态水保模型、生态水保技术示范工程、纪念碑、纪念馆、139级台阶景观、红色水保景观道、张凤林、高进才故居等。
白登河湿地公园:占地3400亩,投资15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造林、湿地植被保护、野生动物鸟类保护、看护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