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人民政府官网

中国政府网

山西政府网

大同市政府网

历史前沿

首页>走进阳高>历史前沿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23-02-08
来源: 阳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阳高地区自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设县高柳,金改名白登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称现名。迄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雄镇、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有“京畿肩背”“神京门户”之称。

大美阳高,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可概括为:“人之源、史之久、文之脉”。

人之源,可上溯到大约10万年前。1976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发现并命名了“许家窑人”和许家窑人遗址。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也再现了远古人类生息的又一时空坐标,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从此,阳高神奇的土地孕育着炎黄子孙先祖的文明,先祖的脚步也记录了阳高漫长的文明历史。

史之久。一曰历史悠久。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而阳高地区,仅从战国中晚期赵国在这片热土上置高柳县始,至今已走过了2300年的历程。二曰区位重要。仅据史志记载,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军被困白登,到公元1900年慈禧携光绪帝西行出逃驻阳高等,先后有8位帝王、1位皇太后驻跸阳高,实为罕有。

文之脉。一方历史,决定着一方文脉。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精神和灵魂,也传承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阳高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不仅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也孕育了阳高的传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从先祖“许家窑人”的原始文化,到汉与少数民族杂居豪放不羁的游牧文化;从诸侯治国平天下的军事文化,到春秋内涵丰富的儒家文化;从不拘一格的农耕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从“二人台”的横空出世,到大泉山的红色文化,既传承了先古文化,也演绎了非遗“赛戏”和“恒山道乐”“晋北鼓吹”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阳高现代群众文化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全县人民大踏步追赶时代潮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逐步推向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无标题111文档